时代中的个体——《说春秋》读后感
最近读完了贾志刚老师的《说春秋》,感悟良多。贾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,把遥远的春秋历史鲜活地展现出来,读起来非常享受。
因为春秋时代本身的特点,每个诸侯国有自己的纪年法,导致在读的时候经常搞不清年代。然后各国又经常互相通婚,我也没搞清楚整体的各国人物关系。所以在阅读的时候,我主要是抽象的读每个事件,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原理或者规律。
政治斗争的模式
春秋最重头的好戏就是政治斗争,或者说权力斗争。因为王室对于诸侯的控制力太弱,诸侯就想不断做大自己的地盘,而在做大的过程中,因为分蛋糕的问题,就导致出现政治斗争。
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,在春秋时期就是土地,土地意味着人口,人口越多土地越多,也就有更多农业税。
政治斗争的模式有暗杀的,有直接发兵攻打的,最典型的就是通过利益交换争取同盟以后,找到一个合适的由头,把敌对方淘汰出局,获胜方分割失败一方的家产。
比如大国讨伐小国,说某某小国对王室无礼,我召集多国部队作为正义之师讨伐这个小国;或者是在一国之内,几个卿之间,张三安排一个罪名给李四,比如谋反,伪造一些谋反的证据,然后宣告出来,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打击对方。也有流氓粗暴的,比如晋国的卻缺在内阁会议上直接说胥克得了神经病,就送回家直接出局了。
所以在清除异己的时候,控制舆论是很重要的,自己是不是真的正确不重要,重要的是让大家认为你是正确的。当你自己处在一个正确的「道德高地」的时候,讨伐别人就比较容易。比如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,就是握住了「匡扶汉室」这个政治正确的由头,才能名正言顺的消灭别的军阀。
如何在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?
政治斗争这事儿其实比的不是谁是老大,而是如何才能在赌桌上玩的更久,活着是最高优先级。政治斗争的参与者一个个都是精明狡猾的恶狼,如果自己太弱,就容易被干掉,如果自己太强,就容易被嫉妒被围攻。
比较好的做法是自己的势力要更其他人处于平衡状态,经济利益可以适当放弃,可以换来更多人的合作,自己反而保障了长期利益;不要有明显的站队结党,不结党反而大家都会想来拉拢你;要能够不卑不亢,至少在表面上要与人为善,能真心与人为善也行。官场上都是勾心斗角,你这时候来一点阳光雨露,大家会对你另眼相待,毕竟归根结底大家还是人;最后还是要有足够的实力,斗争的胜负最终还是看实力。比如大家都是拍马屁的,那你就要能够会实际解决问题,就好像在市场上你得能提供稀缺但有需求的商品或服务。实力也有很多方面,人情关系、性格特点也都是实力。
打仗的事情也是春秋的一大看点,这里不讨论带兵打仗的细节,军事策略应该单独看兵法。但是要理解的几个点是: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明面化,军事斗争很多时候可以用政治手段解决,上兵伐谋;军事策略要简单可行且难以捉摸(这个明显很难);军事上的准备在养兵,要严而又严,把所有能考虑到的漏洞都严密的补上了,就算不会进攻,也可以做好防守。
关于治国理政
国家是人的集合,最终国家治理成什么样,取决于用了什么样的人。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难以逆转,只能在趋势之内做好自己能做的,尽量过得好。在治国上,首先要瞄准国家发展的长期利益,也就是顺应民意和人的欲望,国家是国民的集合,政府由国民供养;然后任用认同长期利益的人,而不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的人(可以有自己的利益诉求,但是要优先满足国家也就是人民的利益);最后是管制以法,倡导以德,使民进步。
我以前以为治国有什么通用方法,最近才感受到,其实还是看人,包括执政的人和民众两个方面。管理公司也一样,其实就看管理者和员工到底是什么样的人,最后决定公司会怎么样。
至于具体用什么方法治国呢,就要根据各国国情了。这里我想先讨论一下孔子。贾志刚老师在《说春秋》第七本里,用了一整本来讲孔子的故事,可见孔子对后世影响之大。
孔子的思想转变历程
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子,都是被历朝历代政权出于统治需要,包装和粉饰出来的圣人形象。而实际上的孔子,是个凡人。他也有自己的缺点,也是一点点进步,才到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。
孔子年轻的时候因为穷,就去帮别人做丧葬祭祀等工作,所以对于礼非常看重,这也是他推崇周礼的执政思想来源。早年的孔子一直认为国家应该按周礼的方式来治理,但是鲁国国君并不听他。
在我看来这个时期的孔子是典型的没有区分清楚目的和手段,周礼明显是手段,而不是目的,周礼被各诸侯国淘汰肯定有其坚实的原因,这个意识形态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,这不是靠一个人推崇周礼就能恢复的。这个时候的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。
后来孔子去周游列国,才明白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会接受周礼,也不是每个国家都适合周礼,也明白在当时春秋的礼崩乐坏的时代,再推行周礼也是落伍的了。而且他看过齐国和卫国以后,更加理解了以前不认同的管仲和子产的治国方法——法治。同时他也理解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,成为家族的家臣比成为国君的臣子更能发挥作用,也就让他的学生们去当了家臣。这个时候的孔子就比较现实主义了。
所以具体用什么方法治国,要结合当时的国情,追求长期利益这样的大原则是不变的,但是具体到农业多一点还是商业多一点,用严刑峻法还是倡导道德,各个国家就不太一样了;民风彪悍和民风谦和的地方也不一样;在齐桓晋文这样的霸主手下还是夫差勾践这样的猛人手下,也不一样。但是目标都是人民要生活的好,只是手段不同。
孔子最后也接受了学生冉有当家臣和子贡经商两条路、理解了子路赴死和高柴逃跑两种行为背后的性格原因。也知道自己到处推崇周礼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。
那对于个人,春秋史给我的启发是:
- 在社会发展周期的当前趋势下(天时)
- 认清楚自己的位置和所拥有的资源(地利、人和)
- 认识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,尤其是性格(人和)
- 制定适合自己的长期利益最大化目标
- 采取适合自己的手段来达成目标,尽可能在这段周期里过得更好
到这里,就把我前几篇文章的内容串起来了。当我们在思考认识世界的原理、认识自我、客观看待反馈、区别目标和手段这些分散的道理之后,最后要把它们串起来,才能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