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生产就是占领用户心智

媒介下沉后的内容多样化趋势

在人们还只能从电视上获取娱乐内容的年代,因为拥有电视非常昂贵,拥有电视的家庭的经济实力相对比较高。经济实力和受教育程度、见识广度是正相关的,在当时,电视节目的内容质量比现在要高得多(内容质量,而不是制作精良程度)。

当越来越多家庭有了电视,到现在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有手机以后,因为媒介渗透人群更多了,所以视频节目的内容也随着人群变广而变得更多样。

以前只有电视的时代,电视节目的制作又是垄断的,大家选择不多,所以80-90年代的人在娱乐内容上容易出现共同的童年记忆。媒介下沉以后,内容的制作门槛也降低,内容的种类、数量以远超过受众增加的速度在增加。

信息量低是内容获得传播的必要条件

以前内容生产被垄断,内容之间不需要竞争。现在网上的内容都在互相竞争用户的注意力,都快把电视的内容竞争掉了。那么哪种内容更容易在竞争中活下来呢?

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,大家在消磨时间看内容的时候,相同的时间内一般会选择更容易消化的内容。

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(三体2:黑暗森林),扩散是文化的第一「本能」。信息量小是文化引发传播的必要条件。如果一个文化包含的信息量很大,理解成本很高,需要思考的话,在传播上就有很大阻碍。如果一个笑话的梗太绕了,观众需要思考一会儿才能明白,那么这个笑话很难扩散到理解能力较低一些的受众群。比如脱口秀这种艺术形式在国内还没能大规模扩散。

各个种类的内容都服从这种规律,比如音乐、综艺、广告。短视频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视频短了消费起来的成本就低了,获得的反馈更高频。

音乐里比如抖音神曲《9277》、大张伟的《阳光彩虹小白马》,它们都是典型的口水歌,旋律简单且重复,节奏感强,听起来能爽就行了,不需要细品;奇葩说这种需要费脑子的节目,传播广度和效率就不如跑男;「收礼还收脑白金」、「怕上火喝王老吉」这样的广告语简单直接,也更容易获得传播并且被记住(连我都记住了)。插一句,以获得的效果来看,实际上脑白金的广告成本并不算高,走地方电视台渠道可以拿到很多低价时段(《史玉柱自述》)。

以内容切人群

引发传播并且被记住以后,就能占领了更多用户心智,就有了所谓的「流量」,内容、产品皆如此。有了流量以后自然就可以变现。

这时候变现效率就看内容切的准不准了,广度和深度平衡的艺术。

如果人群切的准的话,人群会很清晰,变现效率也更高,但广度可能会受限;反之广度好,但人群切的模糊,投放不同产品的广告效果可能不会特别突出。

比如直播电商里的影视明星带货,明星的粉丝一般不会很精准,各行各业都有,如果盲目带货,容易出现投放不精准,成交效果不好。粉丝是看重明星的人设的,需要找到和明星人设匹配的广告。而大众明星则更适合做品牌广告。李佳琦这种专注做美妆的大V,假设只做美妆带货的话,人群就相对精准的多。如果让他带货相机的话,人设不搭,人群也不对。

内容作者还是要看重长期价值,专注自己已有的竞争优势,做到极致。不要随意出圈去做别的产品背书,一旦搞砸会影响口碑,同时会搞乱自己的内容和人群,这都是追求短期利益而对长期价值有损害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