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新理解常识
「常识」是长期有效的理论
巴菲特和芒格老说要尊重常识的力量,他们说的常识到底是什么意思?
老子说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这里的「常」是什么意思呢?
当时我正在被另外一个问题困扰,平时获取信息应该怎样做信息筛选?我应该读畅销书吗?还是读经典呢?为什么诸子百家的学说传下来了?我应该读诸子百家吗?
偶然间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想时,我顿悟了。所谓的常识,其实是经过人类社会长期检验有效的理论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恒定不变的,此所谓「常」。
比如诸子百家的理论,就相对比当代的畅销书里创造的新理论更「常」。所以选择信息源的时候,可以选那些经过时间检验、或大量受众检验仍然保留下来的内容。
至此我才有对「常识」一词完成了理解,然后又多明白了一点,要像理解公式里每个量的物理意义一样去理解每个概念的现实意义。
理解常识的基础是顺应人性
罗翔老师讲的刑法课里,提到学法律要跳出法律来以常人视角看问题,不要读法条读傻了,法律是根据现实中的人性来制定的;在看韩国电影《南山的部长们》我联想到政治制度问题,想到其实不同国家用什么制度有各自的原因,只要顺应人性的大前提是对的就可以,比如保障私有财产、保障契约、保障个人自由等等这些最基础的。
常识的基础是人性本身的规律。比如人性是自私的,人有欲望等等。
在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里,辅佐越王勾践的计然的投资理论是:
「论其有馀不足,则知贵贱。贵上极则反贱,贱下极则反贵。贵出如粪土,贱取如珠玉。财币欲其行如流水。」
当物资紧缺的时候,人的自私本性会使大家争相购买,所以价格上涨,物资富余时就相反。所以要在物资富余时大家都不要的时候买进,物资紧缺时卖出。顺应人性做了反直觉的操作。
常识是最本质的东西,而人类社会最本质的就在于人性了。
用常识来理解投资风险的现实意义
在学习投资的时候,我读到这两个观点:
- 为什么说长期来看股市的收益一定比债券高?(出自《股市长线法宝》)
- 为什么说指数基金(股市)短期的风险很大,长期几乎没有风险?(出自《解读基金》)
第一个,从逻辑上讲,债券收益代表了公司的融资成本,股市收益代表了公司的业绩,如果公司的业绩比债券收益还低,那说明这家公司创造的利润都没法偿债,很快就会从股市中淘汰了;再者,投资股市的资金是投入于企业的生产运作的,企业是创造利润的第一环节,之后才把利润分配出去;再次,投资股票是共担风险的,而债券是固定利息强制偿还的,风险对应着回报。所以股市的收益一定比债券高。
而这些的背后是资本在逐利,资本逐利是操纵资本的人的自私和欲望的表现。
第二个,短期的风险是市场的波动风险,参与者的短期逐利交易行为所导致的,波动风险表现为浮亏,浮亏是风险吗?真正的风险是本金永久损失的风险,比如买了错的公司和错的主动基金;长期几乎没有风险的意思是,指数基金本身是永续存在的,随着企业创造实际利润而长期上涨,那自然是几乎没有风险;几乎是什么意思?比如说牛市末期的系统性风险。
短期的波动是市场参与者趋利避害的表现,长期创造利润是公司资本逐利的表现,而资本的背后是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