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明心学的现代理解——《成功、动机与目标》读后感
年初读了一本书叫《成功、动机与目标》,解决了我平时工作上的一大困惑。
这本书一上来先解决一个心理问题:为什么有人做事情惧怕失败,只做那些自己能成功的事情,惧怕走出舒适区,一旦失败一次就认为自己不适合做某事?
其实解决这个问题,只需要理解几个浅显但常被忽略的事实:
- 很多事情我是第一次做,做不好是正常的
- 就算我做过了,再做一遍的时候有的点没做好也正常,我又不是机器
- 只要是个智商正常的,经过几次练习以后,这件事也能做的不错
- 一件事做失败了只是一个或然结果而已,并不是什么不可挽回的大错,出了问题再修正就好了
接着给了喝鸡汤的勺子——要怎么做呢:
- 做事之前要明确这个事情的目标和意义,也就是要做成什么样和为什么做
- 然后把做成这个事情所需要的步骤拆解出来,每个步骤越简单越好
- 然后根据计划去执行,执行的时候就不要想东想西了,按步骤做完就好,事后再来看反馈
有了这个方法以后,我每次发版本就可以不慌不忙了,把发版本要做的事情写成步骤,到发版本的那天照着做就可以了;还有做功能测试的时候,把测试用例和步骤写好,测的时候照着测就可以了,不会再手忙脚乱;还有我一直很怕去做的用户访谈,我甚至把群发调查问题写成了一个步骤。
我自己对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小补充,遇到自己一直不想去做的事情,就把内心里阻碍自己去做的怪兽抓出来,用清晰的文字描述清楚到底在怕什么,真的值得怕吗,搞清楚以后,这个障碍也就没了。
很多时候障碍都是自己设置的。
比如某件事对我来说难不难受,完全取决于自己啊,这个世界给我带来什么感觉,取决于我自己怎么看待它。洗碗这件事令人难受是因为我自己认为它难受,如果我认为它难受那不就不难受了吗?世界是唯心的,这是我理解的王阳明心学里的「心即理」。
比如我做事之前担心这个担心那个,其实就是自己心烦意乱在作祟,对事情没想清楚,当我冷静下来把做事步骤都拆解好了,也就对做这件事比较有把握了,就自然会去做。就达到了身心一致,我理解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。之后我再遇到什么事情自己一直拖着不动手做,就退回来先想想清楚,把认知先摆正到位再做。
当搞清楚认知,把这个认知应用到实际行动,就是格物致知,知行合一。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
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——王阳明
再扩展来说,一件事情做的很失败,可能是我对它的预期太高了,我要调整我的预期;我所认为别人会如何看待我自己,有的时候只是我自己想象别人怎么看待自己,或者是我把对自己的看法安在了别人身上,在我自己的想象中评判自己。还是不客观。
另外心即理有个误区,要避免阿Q化,是指混淆了对事物和自己的客观认知和自己对它的态度,这里的认知一定要符合实际,既不能有过高的预期,也不能进入「我认为没问题就是没问题」的鸵鸟陷阱,只有对它的态度是可以自己选择的。一件难事就是一件难事,不会因为我认为它简单了就简单了,但我可以悲观的对待它,也可以乐观的对待它。
总的来讲,只要认知到位了就能去做,具体怎么做就是心态和操作步骤的问题了。